01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
1889年,李大钊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锦绣河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他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02 邓恩铭: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这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狱中留下的遗作《诀别》。穿越百年的文字,读罢仍让人热血沸腾。
邓恩铭,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2年1月, 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 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我的大伯公邓恩铭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邓恩铭的侄孙女邓庆梅表示。
03 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新青年》《妇女周报》 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在一首《滨江述怀》的诗中抒发了她坚定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被俘期间,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遗书:“ 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04 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
左权,1905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 ,取得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的胜利,威震敌后。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周恩来称他为“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05 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1924年3月,成为党员后的他激动地写道:“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1934年11月底,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最终被敌军围困,于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的著名篇章。如今,光明前途已成为现实,方志敏的不朽名句,仍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06 杨靖宇
1934年4月,杨靖宇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1940年2月,杨靖宇在吉林蒙江壮烈牺牲 。有人曾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经五日奋战后,弹尽粮绝,杨靖宇英勇就义。残忍的敌人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肚里竟无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07 赵尚志
赵尚志,热河朝阳人(现辽宁朝阳),东北抗联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活跃在松花江两岸,组织兵力,对日军展开游击战,在抗日中做出卓越贡献。1936年,赵尚志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在赵尚志的指挥下,仅仅6个月,就参加了百余次战斗,歼灭一千余名敌军。
1942年,赵尚志中了日本特务的奸计,途中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却因腹部中枪,行动不便,被事先埋伏的人押送到伪军警署,英勇就义,年仅34岁。
08 王德泰
王德泰,1907年出生于奉天省盖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王德泰参加延吉抗日游击队,他十分重视学习,在战斗中学习军事技术,在勤学苦练之后,学会使用各种枪支并且几乎弹无虚发;他学习并运用各种游击战术,提高了指挥才能,先后任游击队小队长、中队长、大队参谋长等职务,成为延吉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因作战勇猛,冲锋在前,被群众称为“东满一只虎”。
1936年,王德泰统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与一、五军,兵分两路攻打敌方。在他的指挥下,二军先后取得了寒葱岭、大蒲柴河、穆棱颠覆军用列车等战斗的胜利。
同年11月,王德泰所在的抚松小汤河突然遭遇伪军攻击,战斗惨烈,但他沉着冷静,指挥部队从早上7点战斗到下午3点,亲自架起机枪向敌人扫射。敌人死伤惨重,慌忙向南逃去,王德泰发动抗联二军乘胜追击。而就在这时,他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